作者: 蘇子翔

這部作品的每一大段開頭,都以近似冷酷的醫學數據,標示著趙慶雲的生命現象。這些數據對醫生來說,可能標示著重要的醫學意涵,但是對照慶雲來說,當一個人生命走到盡頭,這毋寧是多餘的點綴罷了!


老實說,這部作品的某些層面就如同那些醫學數據一樣,既清晰又模糊…(起碼對我來說…)

那天上課談到,我們必須了解這部作品欲表達的時空背景與情境脈絡。記得老師好像是講一個冷戰情勢的大架構吧,台灣在這個前提之下,也變成兩大陣營對抗的角力場。但是若說台灣處於的是一個所謂的「國共內戰」,對我來說,實在是非常難以理解。因為當是跟日本簽馬關條約的,是清廷政府;當二戰結束後,台灣地位處於未定論狀態;實際上,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戰役可謂全軍潰敗,因此中華民國政權只能藉剛脫離殖民地的台灣借屍還魂(僅是託管狀態…)。就因為如此,台灣莫名的就變成反攻大陸的基地了…這其實顯示了,台灣某種程度上的精神樣態。台灣長期活在外來統治著的心理狀態中,也因為這樣,台灣人常常不知道自己是誰?到底是清朝人、日本人、中國人還是台灣人,長期以來的精神錯亂,導致今日台灣人的認同竟然還沒有一個共識,加以外來的種種後現代論述進入,使得台灣跳過一個現代國家的過程,形成種種紛亂的現象。

我想,當陳映真對於趙南棟這個角色的特質進行形塑與賦予時,從另一個角度觀之,也透露出他當時對於年輕一代的視角與觀感。嗯,這種觀感,雖然說是陳映真的個人詮釋,不過卻也透露出那個時代,比如我們的父母、師長對我們(年輕一代)所理解的共通性。

若將趙南棟化為當今年輕人縮影的典型,對於上一輩來說,是難以理解的!如同在這部作品裡p.130頁裡所提及「…整個時代,整個社會,全失去了靈魂,人只是被他們過份發達的官能帶著過日子….」這好像是當今年輕人行為模式的注腳。然而,這難不成是說我們年輕人都沒有理想、夢想嗎?或者是整個世界當今界歌頌的價值,即使達到了,也沒什麼感覺、感動。市場經濟不斷刺激人們的欲望,使人們身心最能以生物性本能形式的感覺都麻痺了…當所謂的「科技文明」以線性直直的前進,生態、人類所生存的時空環境場域,都以非
原始性的過程運作時,不只自然反撲,人類的精神、時空感也將疏離錯置…

我是相信人類既有的一些基本型態是很難被改變的。比如說,啟蒙時代過後,宗教的逐漸抽離,而以「科學文明」取代時,人類失去了以往的依靠(乍看之下,是西方史觀,但我們(西方以外)所生存的環境也不可避免的,接受如此的變革),因此轉而信仰不同的生活型態,如資本主義、社會主義。

然而,在西方核心區(北美、西歐)以外,社會型態的轉型,並不是如此的純粹。畢竟,不是由自己內部產生的社會意識,必定會有許多不合之處。拿我們身邊的例子來說好了,如果依科學理性邏輯的預設下,清交的學生應是各憑自己的「理性」考試,怎麼還有這麼多人到交大土地供面前拜拜,求取好功名、成績呢?這意涵著,即使時代變了,社會既有的需求是不會減低的,頂多是換成不同型態罷了!也因此,我們對一個現象的判斷,最好不要說這是如何如何,不符合「文明」之類的話語。就好像說我們現今有人可能會對民族情感、國族意識進行嘲諷,但是畢竟人心裡的渴望還是存在著。若是一味的否定「過時的、陳腐的」價值時,我們很有可能會成為趙南棟一般,行屍走肉…

以台灣當前的環境來說,我們要對具有中國意識的人尊重(不是為經濟利益的那種),同樣的,我們也必須對台獨意識尊重,不能因為「全球」在倡導什麼自由經濟、全球化,消除國家、國界化、本土化,就視台獨為洪水猛獸。那些在倡導消除國境藩籬的「國家」,都已經是「國家」了,才有這種聲音出現。我就不信,當他們(「先進國家」)要求別的國家放下自己主權時,自己的國家的主權、意識就拱手讓人。台灣現在連國家都沒有,在進行對外往來,都只能以種種畸形的名稱見外;這不僅是政治、國家尊嚴的問題,這同時也是經濟的問題。沒有一個正常的國家如何進行對外貿易?若有人說以經濟實體存在,那當經濟價值沒有時,我們還剩下什麼?

對自己的認同,並不是鎖國,而是具有自己的主體性才能與別人區隔。如果你都跟別人一樣,沒有自己特色,別人選擇時,一定是「西瓜偎大邊」。所以說,要在這時代存活,必須對事物不斷的進行批判思考。沒有了「自我」,就變成「客觀中立」的「物體」,任人宰割!

0 意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