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蘇子翔
其實這本書的中文譯作,我並不是第一次看過。記得當時在書店看到這本書時,有想買回去看的衝動。但是,當時所接觸的文化理論不深,因此不曉得其重要性;又因當時主觀的認為,黑人問題離我們太遠,還沒那麼急迫去探討,殊不知其後殖民論述,對於台灣的狀況有很鮮明的對照作用。
後殖民,粗略的來說,是當往昔的殖民地從殖民母國獨立後,依然脫離不了連帶關係;同樣的,殖民也並未消失。比較具象的層面,是經濟生產的關係。如大英國協,雖然其殖民地在二戰後,紛紛獨立,但是既有的商業網絡仍存在於彼此。另外,在後殖民時期,文化殖民對於殖民地所遺留的影響,程度並不亞於經濟的宰制。
雖然說,政治上,殖民地得了獨立;然而,在殖民時期,殖民主對於當地本土文化所做的詮釋,都是以殖民主的視角觀之。也因此當舊有由殖民勢力所培植的本土菁英,在戰後想奪文自己文化詮釋權時,不免會帶著殖民母國的想法看待自己。這是一種矛盾的心態。因為即使在找尋自己本土文化所殘存的唾沫時,被殖民者的心態已受到相當程度的扭曲,對於自己文化以抹上一層潛在的負面心態。 貶低自己嘛,似忽是重蹈殖民主的覆轍;過分的讚揚自己,誇大自己,好似把庸俗的文化當成榮耀一般。
寫到這裡,不由得對於台灣自己的狀況來分析一番。對於想要擁有台灣主體意識而言的人,毋寧是一種悲哀的掙扎。姑且不論長期以來,台灣自身的河洛人、客家人、原住民的恩怨情仇(相對於外省人的「本土」勢力),當今,獨派所對抗的是所謂的中國意識。對於某些老牌的獨派而言,過去50年的國民黨統治,是一種中國意識的殖民(就某種程度來說,實際上多多少有這種影子存在)。然而,有很大一部分對抗這種「中國意識殖民」,卻是以讚揚過去「實質殖民」的日本以及當今以「媒體文化勢力」殖民的美國做為打擊中國意識論述的武器。姑且不論,其抨擊國民黨與訴諸這些外在勢力的論述,客觀的數據和具體的成果有怎樣明顯差異,但是以這種態度來論述,我認為是無法解決根本上的矛盾。我個人認為,國民黨的大中國意識統治固然有夠糟糕,但是過分訴諸外來力量的態度,也不是以自己的力量來完成對抗。充其量,這些只是以哪個殖民者比較優秀罷了!但是,以自己的力量來對抗,又顯得相當的無助。因為本土的文化已被塑造成出俗低劣的形象,不登大雅之堂。以我切身經驗來說,固然本土的認同,有漸漸被提高,但是被污名的陰影依然存在。比如說一般同學的溝通談話,還是以北京話進行,然而什麼時候會用到台語呢?似乎只有在謾罵、幹譙別人時才會使用。這種現象不分省籍,而是普遍出現在一般人心中(我自己有時也不知不覺犯了這種毛病)。
然而在哀憐自己同時,其實自己的正當性又有多少。我假設以本土勢力佔最高的河洛人立場來看,往昔對於客家人的態度是不是以種殖民?那以漢人的角度觀之,原住民在納入以漢人國家為主體時的狀態,是不是一種殖民?對於新住民(東南亞)的態度,是否也是一種殖民?寫到這裡,不由得感嘆自己,似乎自我沒有多於的空間進行論述。好似我们不管怎樣想,都會有問題?不過,換個角度想,其實,我們比法農的狀態,幸運的多。如同老師所提及,至少,粗略的來看,季風亞洲的漢字書寫系統,只少能夠成為對抗西方的一種工具。而類似法農在其原始母國是一種部落型態時,似乎只能用殖民主的語言對抗殖民主。因為其傳統的巫術、歌謠、圖畫、舞蹈…等等(請容許我帶有刻版印象的描述…),早已失傳,或者說沒有一種強而有力的對表述系統來抗衡。也因此,可能會產生,怎樣都是成為殖民母國一員的心態來的好。
雖然無奈的情況這麼多,但是我認為我們還是得用積極的態度來面對。批判,做為一種反思,有鞭策、提醒的作用;但是,批判若作為行動的主體,只能無盡的自我批判,動不了…。
Reference:
1. 圖解文化研究/陳瀅巧著--初--台北市:易博士文化出版;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,2006[民95]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